商鞅传奇观后感(商鞅传奇评价)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变法,都以失败而告终,唯有一次成功了,那就是历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称之为“魔术”“奇迹”的商鞅变法。这次变法范围之广,内容之深,规模之宏,方法之奇,在历中上可说是前无古人。它彻底地改变了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和风俗习惯,使秦国由原始落后的诸侯小国一跃而成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国,在战国七雄中名列榜首,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持这次变法的商鞅也因之载人史册。
商鞅,生年不详,卒于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本姓公孙,是卫贵族的后代,所以又称为公孙鞅或卫鞅,后因变法成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史称商鞅。
商鞅是贵族的后裔,也是一名有志之士,思想活跃,素喜刑名之学。刑名之字是春秋时期形成的一个思想学术流派,刑就是刑法。名就是名教规范,它反对周文王那种以德化民、以礼教治国的方法,主张等级森严,以严刑重法治国。第一个主张以刑法治国并付诸实施的是春秋郑国丞相子产,他铸了一个大刑鼎,把法律条文刻在鼎上,立于国门外,让百姓观看、熟悉、执行。
以后,以严刑治国的思想逐渐演变为一个思想学术流派,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许多人为它著书立说,以正视听。最后到了韩国公子韩非那里,使刑名之学集为大成,定为势、术、诈三种,成为与王道对立的另一种政治理论即霸道的思想基础。
商鞅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期,中原大地上的七个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彼此之间斗得你死我活。为了能在诸侯的竞争之中生存和发展,各国都在变法图强,引进人才,发展壮大自己。如赵武灵王变法,魏国的西门豹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这些变法时间短、规模小,没有形成气候。处于这种历史大潮中的商鞅,也跃跃欲试,想以自己的才干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二十岁时,他来到魏国,投靠魏国丞相公孙座门下,为丞相当一门客。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商鞅经常在公孙座那里高谈阔论,讲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对治国的看法。他认为要使国家强大,唯有大规模变法一途,而且断言:“中国当一统,一统于谁?唯变法彻底者当之。”
公孙座对自己这个门客的见解深以为然,他对商鞅说:“子之见甚好,子之法太刻薄,魏国不可行。”并多次对人言曰:“谁得到公孙鞅,谁就有希望。”
公孙座死后,商鞅失去了靠山,想再找机会以求发展。这时,他听说秦国正在出榜招贤,就想自己何不到秦国试试,也许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离开魏国西去,到了地处关中的秦国。
说起来,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是最富传奇色彩和神秘特征的国家,秦之先祖名大费,为舜帝养鸟有功,赐姓赢氏:周代商,大费的后代非子居犬丘,因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赐姓秦赢,封为诸侯,使居中国的西部雍地,与少数民族西戎杂居。
过了十一代,秦国出了个较有作为的国王穆公,为春秋五霸之一。穆公死后,秦又在中国的西部默默无闻地过了十三代,到了秦献公时,秦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国中还说不上话,它与楚被归入戎狄、蛮夷之列,与中原诸侯不在一个档次上。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百多年以后,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竟然由这个原始落后的、谁也瞧不起的秦国来完成。究其原因就是因秦变法彻底之故。
当了二十三年国王的秦献公死后,其子继位,史称孝公。秦孝公比他父亲有作为得多,即位伊始,就想光大乃祖之事业,使国家有兴旺气象。要使国家强大,必须要有人才,于是他下令求贤,并张贴求贤令于秦都栎阳城门外,说若谁能使秦国强大,他愿意与之平分秦国。告示是这样写的:
秦孝公变法图强之决心是很大的。榜文贴出后,虽有一些人才应聘,但均未中意,孝公为此而焦虑不安。所以,商鞅此时来秦国,可说是兼得天时、地利、人和。
商鞅到秦国后,通过自己的好友景监的关系找到了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秦孝公听说是自己信任的太监所荐,十分高兴,就约定与商鞅见面。初次见面,未知国王深浅,商鞅就投石问路,向秦孝公大谈帝道。讲着讲着,秦孝公睡着了,并打起呼噜来。商鞅只好退出,找景监约定与秦王第二次见面。
第二次见面时,商鞅就向秦孝公大谈王道,刚讲了几句,秦孝公就叫他退出去,派人找来景监斥道:“你推荐的人妄人耳,根本不能用。”景监便找到商鞅,斥责道:“吾以为你是奇才,才荐之于王,而王说你是个妄人,所言根本不能用。”商鞅一听,大笑道:“王之心未明,我怎么能乱说,现在我已知王之心意了,请再见国王一次,他一定会喜欢。”景监只好把商鞅的话告诉秦孝公。孝公喜日:“你这个客人很聪明,可以再谈一次。”
第三次见面时,商鞅尽平生之所学,向秦孝公大谈富国强兵的霸道,孝公一听,大喜。怕听不清,就把膝盖移近商鞅,认真聆听。两人从早上一直谈到深夜,还谈不够,第二天又继续谈。
从宫内回到景监处,商鞅喜气洋洋。景监问:“你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商鞅道“我谈三代的帝王之道,国王说:“太久远了,不现实。作为国王,只要本身名显天下,哪里还去管数十年数百年以后成帝王之事呢”所以,我以强兵富国之术言之,国王大悦,谓秦国有希望了。但只不过是霸道而已,德行上可不能与三代相比。”
三天后,秦孝公召集群臣,讨论富国强兵之道,并要商鞅坐在他的右边。他对商鞅说:“富国强兵之术不遵古制,朝廷中定有人反对,你要力排众议,以挫非见,否则,法不易行。”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变法与保守的大论战在秦国展开了。
商鞅点了点头,首先发言:“必须变法,秦国才能强大,才能称霸诸侯,变法则存,不变法则亡。”这时,大臣甘龙插话道:“如变法则诸侯疑,百姓疑,社会就会动荡,不利。”商鞅反驳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有高人之行者,本来就被世人非议;有独知之虑者,必然会被百姓认为是狂傲的。愚者只看见事情的成功,而智者却见于事情之未萌,百姓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圣人如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如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秦孝公一听,点头称善:“说得对!”
相比之下,商鞅的道理更充足、深刻一些,而甘龙等人的说法显得有点强词夺理,理由不足。所以,秦孝公非常高兴,说道:“卫鞅说得对,只要使秦国强大,寡人举国以听,并与之分土。”他立即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具体内容,并授命其全权处理,国王不予干涉。此时为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集中表现在《商君书》一书中,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把全国划分为郡、县二级,郡守、县令由朝廷委托。
(二)建立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制度。三里一亭,五里一保,十里一乡,使之能对老百姓实行严格有效的管理。
(三)实行连坐法。一家中有人犯罪不告发者,举家连坐;一族中有人犯罪不告发者,举族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窝藏罪犯者与降敌同罪,处腰斩。
(四)改革风俗。一家有二男而长大不分居者,加倍收赋税;儿女已大而与父母同处一室者,其父受罚,儿女充军;女子十五不嫁者,父母有罪。
(五)以耕战为功,以斩首为勇。百姓耕织有功者受上赏,杀敌以取其左耳朵多少为标志,以定军功。任何人,没有军功的不能当官,亲国戚也不例外。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然富有也不荣耀。
(六)禁止民间的异端邪说,不许民间发生私斗。私斗者以临阵降敌者同罪,处腰斩。
一个令几千年来的历史震惊不已的“魔方”终于出笼了。
版权说明: 本文 "商鞅传奇观后感(商鞅传奇评价)": https://wasedashingaku.com/lsgs/142.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zot79@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 上一篇:明朝官制五寺(五寺职能)
- 下一篇:真正历史隋朝武将排名(隋唐名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