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历史知识的百科大全
当前位置:古历史 > 历史故事 > 正文

庄周家贫原文及翻译(庄周家贫寓意和道理)

来自热心网友 古历史 发布时间 2023-03-02 10:18:48 阅读次数

 

 

柏拉图说,灵魂一旦获得了独立,摆脱了障碍,就永远不会再迷路。在绝对永久单一的王国里停留,灵魂的这种状态,我们可称之为“智慧”。

在庄子这里,有关灵魂的智慧也可以称为“乐道”。庄子追求的是“适己”与“自快”,不愿意为“有国者所羁”,不想成为王侯笼子里养的金丝雀,不想沦为诸侯争霸的有力工具,宁愿像水泽边的野鸡一样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也“不蕲畜乎樊中”。生活可以过得苦一点,但不能活得不自在,这就是庄子。

庄子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贫。这可以从他的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谈起。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山木》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列御寇》

由上可以看出,庄子过得确实很清苦,家贫到需要“贷粟”,家里无米下锅了,他还能对监河侯讲了一个“枯鱼之肆”的黑色幽默。由此可以推出,庄子过得非常窘迫。

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他之所以好“游”了,家里没吃的,只能到野外找点吃的,钓个鱼,捉个鸟什么的,《庄子》里写钓鱼的时候有几处,除了编草鞋之外,这也许是庄子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了他的一个爱好,钓鱼的时候还可以思考思考宇宙人生,庄子的自然哲学应该是在沉溺自然领悟自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再看他穿的,“衣大布而补之”,他的“布衣”身份是无疑了,并且还是破布衣,是补了又补的布衣。大布,就是粗布。古代的“布” 是用麻葛等织成的,不是现在的棉布,棉花是宋末元初时从南方边疆地区传入内地的。尽管现在的麻织品比棉织品高贵的多,但古代恰恰相反。

古代富贵人家穿的是绫罗绸缎,是丝织品,称为“帛”,而平民百姓穿的是麻织品,不能衣锦绣。后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诸葛亮《出师表》里就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之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看来诸葛氏传承了庄子的遗风。

再说“正緳系履”,用白话讲,就是正了正可能用草绳做的腰带,系了系破鞋绳。“履”通“屦”,都指鞋,用草做的叫草履,用皮革做的叫革履,鞋底用木头做成的叫屐,“谢公屐”就是这种鞋。庄子穿的应该是草履,他就是靠编草鞋糊口的。此时,很容易联想起在街市上靠磨镜片糊口的伟大哲学家斯宾诺莎。庄子就是这样穿着破衣破鞋去见魏王,不是曲意去拜见,而是“过魏王”,是偶然随意之举,而非出于谋划安排,所以能够在魏王面前从容自若,大论“贫非惫也”。

庄子吃不好,穿不好,住的也不好,“穷闾厄巷”,一句话,就是贫民窟,正因为巷子太狭窄了,让得车百乘志得意满装逼显摆的曹商同学不得下车来,步行来到编草鞋的庄子面前。我们可以想像庄子过得多困窘了,“槁项黄馘”,面黄肌瘦,形容枯槁,严重营养不良啊。让曹商看了很有优越感,终于能“胜”庄子一回了,大谈彼此之短长。谁知却被庄子恶心了一把,这就是“舐痔得车”故事的由来了。

 

庄子生活过得清苦,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改变,而是因为不屑于为了斗升之米而被诸侯养在“笼”中,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庄子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名人,“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无奈,庄子对千金相位都不感冒,“持竿不顾”,宁愿做一只在污泥里爬来爬去而“自快”的乌龟,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羁”,因为那样活得不自在,不是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清高的庄子,高得有点“不近人情”。

请记住,庄子的贫穷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他完全可以实现从屌丝到高富帅的逆袭,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这是没有一点悬念的。除了楚威王那次以千金相位的邀请之外,他还见过讥讽庄子“之惫”的梁(魏)惠王,自称“鲁多儒士”的鲁哀公,斗剑取乐的赵文王等等,此外,惠子相梁的时候,听说庄子来拜访他了,意在取而代之,吓的惠子在全城搜索了三天。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的才干与人品是一流的,在王侯那里谋个一官半职是小菜一碟,但他不屑于此。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困境吗?难道他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吗?

可以说,仕途是古代知识分子改变个人命运实现理想抱负的一条捷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什么庄子没有“学而优则仕”,一直对“仕途”避而远之呢?我们只能用“安贫乐道”来解释了,他的“贫”是因为处在一个乱世,即“非遭时也”,处在“昏上乱相之间”,生活怎么能够不困窘呢?再说,对物质的需求是很低的,他最关注的是道,最乐意最在乎的是玄之又玄的道。因此,可以说,庄子贫而不困,物质生活虽然贫穷,但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困顿潦倒,相反却是安之若命,逍遥自在。为此,庄子在《山木》里,描写了一则“过魏王”的故事。

庄子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麻布衣服,脚穿一双用草绳绑着的破鞋,去见魏王。魏王说,“先生,你怎么如此潦倒呢?”

庄子淡然地回答到,“这是贫穷啊,并不是潦倒!读书人虽有治国之道修身之德但无人重用难尽其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才是真正的潦倒啊。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使然,而不是困顿潦倒,这叫生不适时。”

庄子接着道:“大王,你没有看见腾跃自如的猿猴吗?当它们在楠梓橡樟等大树上的时候,攀缘着树枝上下前退,如履平地,自得其乐,即使善射的羿与蓬蒙也不敢小视他们,甚至无可奈何。当它们跳落在柘棘枳枸等多刺的树丛时,行动谨慎,小心翼翼,战栗不已。这不是它们筋骨受到了束缚而变得不灵活了,而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不能够完全施展它们的才能啊。现在处于君臣上下昏乱的时代,要想不困顿潦倒,这怎么可能啊?像比干因为敢言谏上而被剖心,这不是显明的例子吗?”

 

庄子的“贫也,非惫也”,“惫”即是“士有道德不能行”,读书人有理想有抱负却不能实行,这才是真正的困顿潦倒。

庄子的“贫”是物质上的极度困乏,而“惫”或者“困”是精神上的失意冷落。庄子的“贫而不困”,因为庄子看透了现实,知道什么是不可为的,什么是可以为的,比如为了名利而丧失独立的自我是不可为的,超越物质生活的困窘而实现精神生活的逍遥是可以为的。

庄子的物质生活很贫困,居在陋巷破屋,靠编草鞋维持生计,有时还需要借米度日,但他的精神生活却异常富有,衣衫褴褛的下面掩藏着一颗淳朴自在慧根深厚的心。

庄子的贫穷是时势造成的,也是自我的选择,而不是一种无奈,以他的才气,完全可以名利双收,做一个让人顶礼膜拜的大碗儿,这可以从出身于道家的张良、刘伯温、诸葛亮、范蠡等等诸多大人物那里得到佐证。

庄子“终身不仕”,因为在他心里,自由比任何东西更重要,他没有委屈自己,他尊重自己,他安贫乐道,做真实的自在的独立的自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与自由的价值,这要远比获得什么功名更重要。

可以说,庄子是一个物质世界里的穷光蛋,却是精神世界里的国王。他宁愿选择挨饿,穷困到借米下锅,也不愿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洒脱。他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可以没有腊肉与奶酪,可以没有鲜花与掌声,但不能没有自由,自由是他的生命,在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逍遥自适。楚威王的千金相位都不能打动他丝毫,他所钓的鱼远比楚王的聘礼更有价值。

庄子不像许由一样,当初尧要把王位让给他,他都躲到深山里去了,尧还是不放过他,继续派人请他出山,没办法了,许由只能到颍水里洗自己的耳朵,因为凡音俗语把他的耳朵搞脏了。庄子没有许由的“道德洁癖”,他只是“持竿不顾”而已,他宁愿做自己的穷老百姓,就像在污泥里爬来爬去的乌龟,也不愿做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神龟。

庄子就是这样,他做的是自己,完全听从于内心的真实呼唤,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即便有点饿,有点营养不良,靠编草鞋赚点生活费,时常到野外钓个鱼打个鸟来改善一下伙食,也不愿意为了一点米或几辆马车而折腰侍权贵。

面对生活的窘迫,庄子为了填饱肚子,也要低下头去向监河侯借米。对于命运的困惑,庄子也透露出丝丝无奈,在《大宗师》的结尾,他讲了一个子桑挨饿的故事,为什么挨饿呢,是因为天地吗,是因为父母吗,什么都不是,而是命。对生活的境遇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辛酸而无奈的现实面前,命更是一种自嘲,一部《庄子》不知饱含了多少现实的悲凉与痛苦。

现实生活无论多么黑暗,但都无法湮没庄子那颗明月一样的心。庄子能够安“贫”,但没有陷入精神困顿,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得道者,乐道者,是一个可以“逍遥游”的真人,怎么能够为外在的物质生活所困,怎么能够为生命的无常而哀叹呢?人生的真正困顿不在于缺吃少穿,而在于精神上的束缚与禁锢。

版权说明: 本文 "庄周家贫原文及翻译(庄周家贫寓意和道理)": https://wasedashingaku.com/lsgs/199.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zot79@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博客主人渤海小李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一个有温度的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