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历史知识的百科大全
当前位置:古历史 > 历史故事 > 正文

长崎事件北洋舰队(1886长崎事件)

来自热心网友 古历史 发布时间 2023-03-14 16:26:11 阅读次数

 早在甲午战争的八年前,北洋水师至关重要的密码本,早就遗失在了日本的花街柳巷中。

1886年,清政府从德国购买进了定远、威远等先进舰只。出于当时在日本和俄国夹击下显示武力的考量,清政府决定进行海上演练。8月1日,水师数艘军舰停靠日本长崎三菱造船所维修、补给。8月13日晚上,几名水兵到街上喝酒,酒多无聊,水兵们进入妓院,酒后失态,和当地人发生冲突,盛怒之下,水兵砸了妓院,并与闻讯赶来的当地警察发生的打斗。之后,水兵们不解气,又纠结一队水兵赶到派出所,砍伤一名警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

事后,李鸿章还为水兵辩解、开脱。

2000多名当地居民为清朝水兵的寻衅滋事上街抗议。日本人看到了清朝水师军舰的强大,日本民众群情激愤,纷纷捐款购买和建设自己的先进战舰,包括天皇也捐了款,日本人的战争情绪就这样被清朝点燃了。

这次事件中,清朝水兵不仅丢了人,还丢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北洋水师通讯密码本》。狡猾的日本人为了验证这是个密码本,还故意送给清政府一份欲与清朝绝交的文件,后来果然在清使馆与政府的来往密电里得到了印证。

日军拥有了清朝水师密码本,便轻易掌握清朝政府和军队的动态,直接导致在后来的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谈判中,清政府毫无秘密可言。要命的是,清朝对此还一无所知。

同时,间谍在日常的情报搜集中看到,北洋水师官兵,经常在炮台晾晒衣服,在甲板上肆意嬉笑打闹,随意外出;官员演习作假、糊弄上级,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判定水师管理松懈,纪律松弛,战斗力不会很强。

管理松散

清朝社会整体疏于防范,使得日本间谍很容易搜集到各种情报。

1872年日本首个间谍池上四郎入华,此后几年大批日本间谍遍布清朝各省,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东北到四川盆地乃至云贵高原等,撰写了大量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送回国内。比如关于甘肃、山西的《纪行日志》、有关四川、陕西的《陕川经历记》、有关东北的《满洲纪事》。这些报告放在一起,组成了中国山川地理的全景图。

不光是职业间谍,当时不少日本政府官员也借游历之名,刺探情报。代表日本出访俄国的榎木武杨在完成出访任务后,绕道新疆进入中国,游历沿海各省,写成《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一书。日本内阁顾问评价该书对中国的“山川险要,人情土俗,无不详载”。这些地理情报所展现的地大物博,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更成为日后日军侵华的重要指南。

日本间谍往往在华多年,混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清政府治下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他们报告中对时局的描述和问题的剖析,往往切中要害。日谍宗方小太郎指出,清国的最大弊端在于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为上层所获悉,地方官吏阳奉阴违,对朝廷指示不落实或打折扣。宗方认为,早则10年,迟则30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

另一日谍小川又次在报告中写到,清国自尊傲慢成风,自称中国,常以虚张声势为惯用外交策略,屡屡酿成同外国纠葛,又屡屡招致失败。

同时,清政府所倚重的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等重要军事力量、沿海兵力部署以及洋务运动兴办的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著名军工生产机构,都或多或少地为日本间谍所掌握。

为搜集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的情报,日本早在1872年就在福州设领事馆,最终他们设法偷绘了《福州炮台全图》,并将左宗棠军队的全军紧要图册也弄到手。杭州湾的乍浦以及吴淞、江阴、镇江等处炮台,日本人甚至深入到炮台内测量,精确掌握了内部构造及炮台胸壁厚度、射角大小及口径。

对于京畿重地,石川洁太花五年时间编成《华北兵要地理资料》,绘制了精密的京郊地图。安原金次、关文炳等日谍获取了北洋水师的信号书、威海军港内及沿岸炮台兵力部署,并向日军大本营提出“先取荣成湾为基地,再攻占威海卫”的建议。

另一批日本间谍调查了从山海关至大沽口的二百多里的海岸线,确定北戴河以南的洋河口为最佳登陆地点。甲午战争中日军大本营制定的直隶平原决战计划,第一候补登陆地点就是洋河口。

当时人称,日本间谍“或察政务之设施,或考江山之形胜,无不了如指掌,“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着着争先,而我则处处落后”。日谍活动如此猖獗,清政府就没有察觉吗?

严格说,不是没有察觉,但总体上全国上下对此问题是麻木的。在政府高层,李鸿章曾在不同场合发声,要警惕日本这个极具野心的邻邦。他在给总理衙门的密电中称,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日派奸细二三十,分赴各营各处侦探,并有改装剃发者,狡猾可恶。

在地方政府层面,1885年,日谍东敬名在潜入宁古塔驻军防地时,被清军捉住。上海的官员也曾捉住过几次日本间谍。

在技术层面,为防止日谍传递情报,清政府对电报实行了管制,此举迫使日谍在传递情报时被迫使用暗码。日本海军官员出羽重远到旅顺访问时,当地守军主将宋庆在出羽要求下,在练兵场集合全军,举行阅兵式,摆出全部家当,所有新式精锐武器展示无遗。

甲午战前,日军参谋次长带着最后准备的目的来华实地考察,清政府提供了大量方便,殷勤接待。李鸿章视之为座上宾,请他参观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队操练。东敬名被捉住后,地方官员不仅没上报高层,反而将其释放回国。上海本地对捉住的间谍的处理是“送该国领事,罚洋一元五角,释放了事”。

李鸿章

中日宣战后,清朝官员蔡廷标在轮船上遇到逃跑的日谍宗方小太郎,竟然承诺为其身份保密,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据战后被抓获的日本间谍供述,当时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汪大人、刘大人、还有李鸿章的签押戴某、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等,都向日本驻清使馆武官神尾光臣提供过情报。

甲午海战中,日本间谍使用各种手段,源源不断地将北洋海军的作战消息传回国内,使日军在第一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充分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日本在华间谍活动对日军来说是如虎添翼,而对当时的北洋海军来说则如雪上加霜,严重削弱了北洋海军的战斗力。而北洋海军兵未动,行先露,直接导致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屡屡陷入被动,直至战败。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求和。3月19日,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相当于日本4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赔款,把日本迅速滋养成强敌,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抗日战争,今天的钓鱼岛之争,乃至台湾问题,都与其有关。马关之耻,春帆楼之恨,永远深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马关条约

甲午海战惨痛的历史教训再次证明,防间保密不仅关系战争胜负,还国家和民族安危。在科技信息极为发达、便捷、大数据广泛运用的今天,防间保密工作面临的环境也变得极其尖锐、复杂。但,无论如何,窃密与反窃密,渗透与反渗透,始终是我们国家须臾不能放松的紧要工作。

版权说明: 本文 "长崎事件北洋舰队(1886长崎事件)": https://wasedashingaku.com/lsgs/343.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zot79@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博客主人渤海小李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一个有温度的说书人。